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发布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视角下的山西财政战略研究课题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山西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部署,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健全完善支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品质提升、精品打造和统筹谋划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山西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抓转型必须抓文旅、抓文旅就是抓转型”的理念,在文旅融合、产业转型和迭代升级上,积极谋划、精准施策,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持续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推进。

(一)抓文旅市场,稳住经济大盘。一是强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实施打造龙头景区、盘活旅游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旅游发展大会和提升旅游住宿、餐饮质量等“1+6”工作举措,发布《康养旅游基地服务规范》等25项标准,研究制订“两个转型文旅先行”实施方案,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保存量,增强主体生存力。助企纾困,出台《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开展常态化入企帮扶服务。三是扩增量,增强主体发展力。出台《激励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倍增的若干措施》《推动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项目赋能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开工建设。四是促消费,挖掘消费潜力。联合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助企惠民行动。组织特色旅游商品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打造山西文创产品、旅游商品。

(二)抓景区建设,增强核心吸引力。一是实施旅游景区梯次打造培育。遵循“一景一策”原则,指导9个龙头景区制订提升专案。制订五台山、晋祠天龙山、解州关帝庙等5个龙头景区智慧化建设项目建议书,推动智慧化建设。二是盘活景区旅游资源。围绕“小资本占有大资源”和特许经营,确定12个景区作为盘活景区旅游资源试点,5个景区作为盘活旅游资源特许经营试点。构建景区发展评估考核体系,引导旅游景区健康发展。三是加强A级景区标准化建设。打造壶口瀑布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组织专家对晋祠天龙山、乔家大院、乾坤湾开展景观质量评价,积极推进全省4A级旅游景区创建。

(三)抓宣传营销,塑造品牌形象。一是建立全省一体化宣传营销机制。成立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统筹协调全省媒体统一宣推主题,凝聚宣传营销合力。借助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七个一百文旅计划”“多面山西”等网红种草计划;省市联动投放央视宣传广告,推出城市品牌周、百名主播带你游山西等活动。二是开展“美在身边晋在眼前”山西人游山西活动。推出十大类主题微旅行产品、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城际旅行直通畅游等,联合各市、景区推出惠民措施,助燃文旅烟火气。三是运用新媒体加强宣推。先后邀请多名千万粉丝网红达人来晋拍摄,联合上线微综艺《自驾云游季山西好风光》。拓宽营销渠道,搭建上线携程、美团、同程、高德地图山西平台,聚合全省两万余个旅游景点,实现播报触发千万人次。四是特色文旅活动宣传展示。成功举办全省第八次旅发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暨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康养产业发展大会、“2022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开展“晋享清凉·活力一夏”系列活动,举办 “康养山西·秋行大运”系列云推介专场。

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发展短板

近年来,山西积极落实国家文旅产业政策,文旅产业迅猛增长,已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文旅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交通短板。交通网络建设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速公路通达度不高、区域内景区之间通达不畅,景区无障碍通达的“小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道路交通标识不清、指引体系不完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旅行体验。

(二)宣传短板。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范围不够广,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南方地区知晓度不高,吸引力较弱;宣传方式创新不够,网络营销、短视频推广、旅游平台合作等宣传方式运用不足。许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导致游客对山西了解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业态短板。在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非遗产品的旅游化开发、文旅深度融合上还不到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仍然较少。缺乏能留人、高附加值的休闲度假产品,康养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尚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赋能的旅游产品还不多。

(四)产业链短板。旅游产业链长度和深度不足,一些景点景区可供游客参观、游览、娱乐的项目少,内容单调。有的景区有内涵没外延,休闲度假和夜间游项目缺乏,很难留下游客。

(五)协同发展短板。景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和合作,景区布局散落化、景区建设同质化、景区管理分块化,景区布局建设、旅游线路打造缺乏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财政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为我省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指明了方向。财政部门要锚定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紧抓文旅产业发展新机遇,深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财政支撑保障作用,加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用好专项资金,推进景区倍增与业态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统筹用好省级文化产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文旅企业承担的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项目以及被纳入省“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大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对符合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着力支持高级别景区建成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和文化旅游带,推进文化古迹、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城市公园、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形成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强化奖补引导,支持文旅企业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对文旅企业创新奖补机制,对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文旅企业、符合条件的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文旅企业等制订具体奖励标准,予以奖励。支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相关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文旅企业发起设立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投资方向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山西文旅集团在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建设的主导地位,通过国企引领撬动社会资本,建立跨地区、多业态的综合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我省在基础设施、龙头景区、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地产等板块强势崛起。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文旅企业提升融资能力。支持文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对成功挂牌的文旅企业实行奖补政策。将满足条件的文旅企业及时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加强联合培育。加大对文旅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文旅企业需求开发特色信贷产品、保险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并持续完善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产品,提升用款便利度,降低文旅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文旅企业特点和资产特性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融资便利度。支持困难文旅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文旅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交通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联程联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产业交通体系,加速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依托山西通往全国各地的快速客运网络,加强城市间旅游互动、游客互送,开发“三小时高铁旅游圈”市场。合理调配客货比例,在旅游旺季适当增加客源地列车车次,增加旅游专列和旅游冠名专列。以太原机场为主枢纽,增辟国际航线,增开国内航线,推进有条件地区航班“公交化”运营,健全陆、空、铁等多种方式联程运输网络。


                                                                                                          ◆连慧峰  省政府财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