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职院校不同课程教师需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教育的义务,保障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互融合,形成协同的效应。而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模式,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建设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时,需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构模式,以建立校企育人机制、建设特色活动、创新教学模式等机制,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开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课程思政是高职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灵魂支柱,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发挥育人作用的主要路径。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强、专业性强、育人性强等特征,在校企办学和产业融合背景下构建和深化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构建不仅满足了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还满足了当前高职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把握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需求已经成为开展和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前提。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等进行培养,在新时期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现实需求。第一,新时期下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复杂化。高职院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依托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能够符合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和要求。第二,满足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课程思政与社会现实相互融合发展,有利于用理论回应现实,借助社会热点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难点,在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基础上,帮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第三,高职院校开展和制订课程思政协同机制,需要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不断提升,为了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保障教师与课程思政相关专业教师形成合力,在推动学生成长目标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共同开发。
理论依据。弥补高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建设能够彰显出课程育人的作用,能够体现思政教育的创新,能够厘清教育的本质,完成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二、影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不稳定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缺乏合理性。顶层设计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提供了全局性规划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并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导致很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讲授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建设上看,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社会热点案例较少;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上看,“填鸭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起到第二课堂的隐形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相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业绩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导致各类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积极性较低。
三、新视域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
(一)提升思政认知,统一教师思想
一方面,各类课程教师应加强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各类课程教师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执行者,需要搭建起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真理的过程中,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指引,在以德立身和施教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师的带领和示范下将真理传输给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专业课程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全过程育人,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中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掌握职业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互统一。各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明显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各类高职院校教师要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给学生。
(二)重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开展分步实施和落实
第一步,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等构建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制订实施方案时,需要遵循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效仿的情况出现。
第二步,高职院校应该做好试点工作,以某一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师队伍,制作完善的课程思政课件,在各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后,逐步推广到专业领域。
第三步,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协同组织机制,在明确各协同主体的责任后,担负起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
第四步,引导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工作相互融合和统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步,制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的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监督和评价工作等。
(三)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升级
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而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形成需要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提供保障,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四)构建细致化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
制订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思政机制时,需要构建长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建立考评小组,制订严格的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激励政策和教学评价方案等。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提升各科教师的福利待遇是当前激励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各科课程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和物力保障。
(五)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
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和落实课程思政,需要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在制订完善的培训机制基础上,强化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意识培养。首先,开展职前培训工作,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各项培训。其次,要加强教师入职后的培训,确定培训的内容,构建培训的计划,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基地,从而为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职院校不同课程教师需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教育的义务,保障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互融合,形成协同的效应。而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模式,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建设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时,需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构模式,以建立校企育人机制、建设特色活动、创新教学模式等机制,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开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课程思政是高职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灵魂支柱,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发挥育人作用的主要路径。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强、专业性强、育人性强等特征,在校企办学和产业融合背景下构建和深化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构建不仅满足了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还满足了当前高职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把握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需求已经成为开展和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前提。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等进行培养,在新时期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现实需求。第一,新时期下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复杂化。高职院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依托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能够符合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和要求。第二,满足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课程思政与社会现实相互融合发展,有利于用理论回应现实,借助社会热点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难点,在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基础上,帮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第三,高职院校开展和制订课程思政协同机制,需要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不断提升,为了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保障教师与课程思政相关专业教师形成合力,在推动学生成长目标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共同开发。
理论依据。弥补高校课程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建设能够彰显出课程育人的作用,能够体现思政教育的创新,能够厘清教育的本质,完成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二、影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不稳定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缺乏合理性。顶层设计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等提供了全局性规划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并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导致很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讲授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建设上看,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社会热点案例较少;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上看,“填鸭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起到第二课堂的隐形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相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业绩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导致各类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积极性较低。
三、新视域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
(一)提升思政认知,统一教师思想
一方面,各类课程教师应加强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各类课程教师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执行者,需要搭建起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真理的过程中,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指引,在以德立身和施教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师的带领和示范下将真理传输给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专业课程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全过程育人,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中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掌握职业发展的路径。
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互统一。各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明显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各类高职院校教师要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给学生。
(二)重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开展分步实施和落实
第一步,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等构建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制订实施方案时,需要遵循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效仿的情况出现。
第二步,高职院校应该做好试点工作,以某一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合的教师队伍,制作完善的课程思政课件,在各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后,逐步推广到专业领域。
第三步,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协同组织机制,在明确各协同主体的责任后,担负起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
第四步,引导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工作相互融合和统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步,制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的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监督和评价工作等。
(三)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升级
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而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形成需要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提供保障,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四)构建细致化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
制订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思政机制时,需要构建长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建立考评小组,制订严格的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激励政策和教学评价方案等。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提升各科教师的福利待遇是当前激励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各科课程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和物力保障。
(五)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
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和落实课程思政,需要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在制订完善的培训机制基础上,强化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意识培养。首先,开展职前培训工作,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各项培训。其次,要加强教师入职后的培训,确定培训的内容,构建培训的计划,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基地,从而为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版权所有 ©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西街1号
联系电话:0351-6338716
传真:0351-6337714
邮编:030024
晋ICP备08102202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267号